岳西縣生態茶園建設面面觀
錢 子 華(2008年)
摘 要 本文描述了岳西縣生態茶園建設概貌,重點介紹該縣生態茶園建設的類型與成效、模式和特點,以及采取的措施。
關鍵詞 岳西 生態茶園 成效 模式
生態茶園是以茶樹為主要物種,按照生態農業要求建設起來的茶園。其特征是 ,遵循“整體、協調、循環、再生”原則,在茶園模擬自然生態狀況,實施復合栽培與養殖,使茶業發展與優化生態環境協調一致,茶園高效與產品安全衛生和諧統一。生態茶園是生態茶業的基礎和前提。
2004年以來,岳西縣斥巨資、高強度推進高標準生態茶園建設,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。全縣現有茶園12.8萬畝,茶葉產量2500噸,產值2億元,事茶人口30萬,占全縣總人口的四分之三。該縣所產岳西翠蘭名茶正日益得到消費者的關注。實踐表明,在岳西全面建設生態茶園,是確保本縣長期“青山綠水,持續發展”的正確選擇,是提高茶園產出水平、增強茶業核心競爭力的重大舉措。
一.類型與成效
岳西縣生態茶園,包括新建型生態茶園和改造型生態茶園兩種。
1. 新建型生態茶園
在宜茶區域,選擇適當地塊,按照生態茶園要求,建設茶園并同步完成園區路、渠、樹、草等配套工程。2004年后新建的3.4萬畝高標準茶園茶園,基本屬于這類。這些茶園先期建成的,已開始投產,并取得了可觀的效益。菖莆鎮水畈村2004—2006年間新建的300畝連片生態茶園,2008年平均畝收益2500元,最高每產出達6000元。
2. 改造型生態茶園
對已建茶園,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和技術措施,復壯茶樹樹冠,改善茶園環境,提高茶園效益,使其達到生態茶園要求。姚河鄉梯嶺村,近5年來投入資金35萬元,建成改造型生態茶園400畝。2008年該村人均茶葉收入1200元,成為全省首批“一村一品、特色農業(茶葉)示范村”。
通過生態茶園建設,全縣產業規?焖贁U大,茶園水土流失顯著減少,茶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,茶產業效益穩步提高。2008年全縣茶葉產量、產值較2004年,分別提高42.8 5%和140%,干茶平均售價每公斤提高25元。
二. 基本模式
1.茶—菜(草、藥)套作
利用茶園的空間隙地,套作適量的蔬菜 、綠肥、牧草或藥材等。套種作物品種、密度,以不影響茶樹對水、肥及光照的需求為原則。岳西縣茶園套作的主要品種是葉類和茄果類反季節蔬菜、豆科綠肥及牧草。如白菜、甘蘭、蕃茄、辣椒、白三葉、吉梗等。本模式主要在幼齡茶園或樹冠覆率較低的成年茶園建立。
2. 茶—果(花)間作
在茶園行間、路旁間作果樹和喬本花木。岳西茶園間作的主要品種有,板栗、獼猴桃、烏桕、桂花等。間作密度以確保茶樹享有70%左右的光照為宜。菖莆鎮天仙河畔200畝茶栗生態園,畝栽板栗15--20株, 板栗年收入每畝1200元,茶葉2000元。主簿鎮余畈村英灣組30畝茶葉、獼猴桃生態園,2008年,畝均茶葉收入800元(只采了春茶),獼猴桃收入2400元。
3. 茶—禽(雞、番鴨)共生
在茶園放養禽類動物。岳西縣河圖鎮明堂山生態養殖場近年利用茶園養雞獲成功。該場經驗證明,在百畝茶園辦養雞場一座,每年養土雞三批,每批5000只,可獲利10萬元.利用茶園隙地養雞、養番鴨等禽類,還可以減少茶園病蟲草害,增加茶園有機肥,疏松土壤,減少禽類飼料供給,降低飼養成本,提高肉質品位等。本模式適合在成年茶園推行。
4. 豬-沼-茶復合
家庭養豬并建沼氣池,用沼液、沼渣作茶園肥料。在岳西,一戶茶農建一口6-8立方米的沼氣池,養豬2頭以上,年出欄3-5頭,豬糞入池,沼液作茶園追肥及驅蟲用、沼渣作茶園基肥,可滿足2-3畝采摘茶園需要。菖莆鎮水畈村560戶,戶戶養豬并建沼氣池,實現了全村1300畝茶園,長年不施化肥、不打農藥的目標。
岳西縣除上述生態模式外,茶農自主創造的還有茶-薯(馬鈴薯、山芋、魔芋)、茶-棉、茶-油(油菜、花生)、茶-桑等模式。如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易凍中、高山茶園,于風口邊行適當套種玉米,其秸桿留田(冬季原態直立,春季拔起覆蓋茶行),具有良好的減輕茶園凍害和保持水土功效。
三.主要措施
1. 全面的技術支持
幾年來,岳西縣以農業部門為主導,林業、科技等相關部門廣泛參與,對縣內各類生態茶園建設提全面技術支持。
新建型生態茶園: (1) 嚴格選址 按高標準生態茶園要求,選擇無污染、排灌方便的旱地、沖壟田、高塝田,或坡度在15度以下、土層達80厘米以上的緩坡山地作園址。 ( 2) 吊槽施肥 按1.5米間距劃等高線或平行線,在其中開寬70厘米、深50 厘米的溝槽,并施足量槎草、廄肥,然后回土填平。 (3) 規范栽植 一般均實行雙行栽植,小行距33 厘米,株距33厘米,每畝栽插無性茶苗4000—4500株,或播茶籽40公斤。(4)系統管理 包括行間鋪草、定型修剪、防除病蟲草害、合理間作等。
改造型生態茶園:(1) 增肥改土 在茶行中間開深20厘米 、寬35厘米的溝槽,每畝施青槎1500公斤,屎素30公斤。然后復土。 (2)修剪改樹 視茶樹衰老程度,有區別的進行輕、深、重修剪或臺刈。(3)工程改園 通過增行補棵、坡改梯、壘壩砌坎、栽草植樹、修路開渠等工程措施,變跑土、跑肥、跑水的“三跑”茶園為“三!辈鑸@,變低產低質低效的“三低”茶園為“兩高(高產、高效)一優(優質)”茶園。
此外,幫助和指導農戶、茶葉企業,廣泛修建沼氣池,安裝電擊燈誘殺害蟲,因地制宜開展畜禽養殖、種植綠肥、間作果菜等。
2 . 有力的經濟扶持
為支持生態茶園建設,2004年岳西縣出臺文件,將全縣財政發展、退耕還林等資金打捆使用。規定,農戶或企業劈一畝新建型高標準生態茶園,經驗收合格,根據無性系與籽播、零星與連片的不同,縣里每畝給予610—1230元不等的無償補助。補助項目包括種苗、整地、肥料、糧食等;每建一畝改造型生態茶園,給予50元肥料補助。幾年來,全縣共發放各類生態茶園補助資金2700萬 元。
3 .堅強的行政保障
一是縣、鄉兩級全面成立以黨、政主要負責人為核心的茶葉產業化建設指揮組織,重點負責領導、協調、落實生態茶園建設工作。二是縣組織力量,充分調查研究,形成《岳西縣生態茶業發展總體規劃書》?h政府根據總體規劃制定年度目標計劃,并層層分解到鄉鎮及相關部門,然后逐級簽訂責任狀,認真組織實施。年終縣成立專門班子,對鄉鎮年度任務完成實績,嚴格驗收。三是縣委、縣政府將驗收結果,作為考核鄉鎮、村黨政工作實績的重要依據,對任務完成好的鄉鎮、村予以表彰獎勵,對工作出色的干部提撥重用。
由于受歷史環境、經濟技術等多重因素影響,現階段,岳西縣生態化水平低的茶園還有較大比例。這些茶園一般茶樹老、稀、瘦普遍,茶葉產量低;土層較淺,加上長期管理不善, “三跑”嚴重。不僅經濟效益差,還存在比較嚴重的生態隱患。這類茶園大多散建于山坡谷地之中,形成原因多樣,實施生態化改造,工程復雜,工作量大。因此,要實現全縣茶園生態化目標,將岳西真正建成全省乃至全國一流的生態茶業大縣,全縣上下,仍要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,在縣委、縣政府領導下,繼續將生態茶業建設擺上位置,毫不猶豫、全力以赴地一抓到底。